一、课程简介

电影、电视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本课程将通过优秀影视作品案例,带领学生从文学、社会学、美学角度出发感受影视艺术,为学生提供一幅现实生活的图景,深入了解影视作品所反映的文化世界。

二、课程大纲

第一讲影视鉴赏引言

一、课前的话;素质教育通选课的七个标准、教学宗旨、几条应对、三种层次。

本节重点:通选课的应对;学习影视鉴赏的三个境界。

二、影视概说:电影就是我们的生活;影视是人类梦想的实现、身体的想象的延伸;电影的复杂性;电影作为一门艺术。

本节重点:人类梦想的实现、身体的延伸(角色的替代、欲望和潜意识的宣泄、自我的折射);电影就是我们的生活。

三、“影像文化”及其革命性意义;电影的复杂性;电影作为一门艺术。

本节重点:当代文化正变成一种影像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或书写文化;电影的艺术定位;电影的复杂性。

四、影视文化的负面价值。

本节重点:电影的负面批判,游戏冲动说。

思考题:

1.电影作为一种新艺术得以成立吗?其成立的条件和理由有哪些?

2.你如何理解“当代文化正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3.请试作影视文化负面性批判。

4.电影的复杂性体现在哪里?


第二讲“追求永恒”与“第七艺术”的诞生

一、介绍“第七艺术”和“第八艺术”;一个耐人寻味的反向序列:电影-摄影-绘画和雕塑-木乃伊(木乃伊情结,电影艺术成因的两个要素)。

本节重点:“第七艺术”和“第八艺术”;木乃伊情结,电影艺术成因的两个要素。

二、法国杜桑的《下楼梯的女裸体》;关于希区柯克(希区柯克《后窗》:被‘钉’在轮椅上的记者杰克,《后窗》中的“谋杀情节剧”等)。本节重点:希区柯克及其作品;法国杜桑的《下楼梯的女裸体》。

思考题:

1.试分析希区柯克的作品《后窗》。

2.请思考电影与电视的区别。


第三讲语言的自觉电影艺术独立之途

一、电影艺术语言的自觉;

本节重点:对于电影的历史描述可以有多种角度;历史角度和技术角度;比如技术角度(“活动照相阶段”,无声电影阶段,有声电影阶段(《爵士歌王》,彩色电影阶段(《浮华世界》,数字技术)。现代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电影艺术自觉的历程(1、卢米埃尔兄弟:活动照相术2、梅里爱:“戏剧化”电影)。

二、鲍特与格里菲斯。

本节重点:鲍特与格里菲斯的个人介绍;鲍特《火车大劫案》,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的“史诗性”和超越性,《党同伐异》最早的好莱坞大片。

三、普多夫金和爱森斯坦。

本节重点:维尔托夫“电影眼睛派”,库里肖夫的“库里肖夫效应;“诗化”电影。

四、蒙太奇的理论化和理论总结。

本节重点:诗意蒙太奇,理性蒙太奇;理论总结(普多夫金:电影艺术的基础是蒙太奇;爱森斯坦:电影思维是一种蒙太奇思维)。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诗意蒙太奇,理性蒙太奇?

2.电影成为艺术的内在依据是什么?

3.如何从电影语言的角度来看电影艺术自觉的历程?

4.电影艺术自觉的历程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5.卢米埃尔与梅里爱的贡献与局限。

6.格里菲斯的贡献。


第四讲元电影与巴赞理论

一、分析《战舰波将金号》。

本节重点:层层推进的张力;力、冲突、结构。

二、“奥德萨阶梯”一共分四个段落;巴赞及其理论。

本节重点:“奥德萨阶梯”分析;巴赞及其理论。

三、巴赞:“长镜头”VS“蒙太奇”

本节重点:“蒙太奇”的功与过;巴赞的长镜头理论与场面调度理论;二者辩证关系;影响或印证)。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战舰波将金号》“呐喊”的艺术特色?

2.如何辩证地理解“蒙太奇/长镜头”这一对概念范畴?

3.如何理解“‘长镜头’是一种特殊的蒙太奇——镜头内部的蒙太奇”这句话?


第五讲数字化与高科技

导言:主要介绍了什么是数字化和高科技;数字化和高科技发展对电影美学的影响;

一、什么是数字化和高科技;数字化和高科技发展对电影美学的影响。

本节重点:什么是数字化和高科技;数字化和高科技发展对电影美学的影响(镜头可以虚拟,可用数字技术完成,不用通过摄影机等)。

思考题:

1.数字化和高科技发展对电影美学的具体影响有哪些?

2.什么是数字化和高科技?


第六讲电影艺术与戏剧艺术

导言:主要讲述电影艺术与戏剧艺术的渊源和师承;电影艺术和戏剧艺术的本质差异;重新回归抑或永远丢不掉的戏剧拐棍。

一、电影艺术与戏剧艺术的渊源和师承。

本节重点:电影艺术应该向戏剧艺术学舞台表演(表演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和布莱希特表演体系;表演风格:本色表演和性格表演)。

二、电影艺术应该向戏剧艺术学习设置矛盾与冲突的技巧(“戏”);电影艺术和戏剧艺术的本质差异。

本节重点:电影艺术应该向戏剧艺术学习设置矛盾与冲突的技巧(“戏”);时间差异(顺时针物理时间和跳跃性可逆性心理时间(《雷雨》、《茶馆》和《正午》)。

三、电影艺术和戏剧艺术的本质差异;《狗镇》欣赏。

本节重点:空间差异;表演差异;《狗镇》欣赏。

四、重新回归抑或永远丢不掉的戏剧拐棍。

本节重点:重新回归抑或永远丢不掉的戏剧拐棍(《暗恋桃花源》、《狗镇》、《昨天》、情景剧等);

思考题:

1.一名法国导演雷内克莱尔说过这样的话:“一个盲人也可以领会大多数舞台剧的要点,而一个聋人也可以领会一部影片的要点”这话应该如何理解?

2.一些实验戏剧对传统戏剧而言在舞台语言上有何变化?

3.中国80年代有人提出“丢掉戏剧的拐棍”,“电影与戏剧离婚”的观点,如何理解?


第七讲电影艺术与语言艺术

导言:主要介绍电影艺术与语言艺术的可比性;电影艺术与语言艺术的本质差异。

一、电影艺术与语言艺术的可比性。

本节重点:表现的深广度、同以人为本、史诗性的可能(《一个国家的诞生》、《阿甘正传》);同作为时间艺术:叙述(事)的艺术、讲述的从容性、连贯性。

二、电影艺术与语言艺术的本质差异。

本节重点:本质差异是媒介、形象、接受。文学形象:间接性、抽象性、多义性、想象性、时间性与想象的空间性;电影形象:直接性、具体形象性、单义性、视觉性、时间空间的综合性。

思考题:

1.如何评价“电影就是文学——用电影手段完成的文学”这句话。

2.“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话对电影艺术适用吗?


第八讲电影艺术与造型艺术

一、介绍造型;银幕与画框;电影艺术与造型艺术最根本的区别;电影《黄土地》片段欣赏。

本节重点:电影艺术与造型艺术最根本的区别;电影《黄土地》片段欣赏。

二、静中求动’与‘动中求静”;景观电影;《英雄》片段赏析。

本节重点:电影《黄土地》的特点、主题;《英雄》片段赏析。

思考题:

1.深入分析电影《黄土地》的主题和特点。

2.电影的造型语言手段有哪些?


第九讲电影与造型艺术的关系和电影文化的维度

一、《英雄》的构图与造型;电影文化的崛起;文化是什么?文化与影视文化:结构与层次。

本节重点:《英雄》的构图与造型以及文化体现;文化含义的三个层次;电影作为文化的三个层次。

思考题:

1.试分析《英雄》的构图与造型以及文化。

2.电影作为文化的三个层次。


第十讲电影的文化维度

一、电影艺术的“文化革命”;电影艺术的多元文化性;电影的多元文化制约。

本节重点:影像(类像、视像)文化的崛起;对人类生活、思维方式、观感方式的冲击;电影艺术的多元文化性;电影的多元文化制约。

二、电影是原始仪式文化的现代表现(巫术与艺术);

本节重点:艺术起源于巫术。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电影作为“建筑工地”?

2.电影的多元文化制约有哪些?

3.电影艺术对人类生活、思维方式、观感方式的冲击。


第十一讲电影的仪式文化和电影的意识形态

导言:主要介绍电影是原始仪式文化的现代表现;电影是意识形态的策略;电影的意识形态性例举;《红高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仪式赏析;《有话好好说》赏析。

一、电影是原始仪式文化的现代表现(电影艺术与仪式);电影中的仪式表现《红高粱》片段赏析。

本节重点:《红高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仪式赏析。

二、电影是意识形态的策略(伊格尔顿、杰姆逊、托马斯沙兹的观点)。

本节重点:电影是意识形态的策略;电影是各种意识形态交汇与斗争、合谋的场域。

三、电影的意识形态性例举。

本节重点:中国电影的意识形态(知识分子精英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市民意识形态、青年、边缘意识形态、某些合拍片中的西方意识形态)。

四、《有话好好说》赏析。

本节重点:赏析《有话好好说》;

思考题:

1.分析张艺谋《红高粱》中仪式的体现。

2.分析电影《有话好好说》。

3.如何理解“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对社会、人生的矛盾作出的想象性的解决,不论它的商业动机和美学要求是什么,电影的主要魅力和社会文化功能基本上是属于意识形态的,电影实际上在协助公众去界定那迅速演变的社会现实并找到它的意义”?

4.中国电影的意识形态及其代表作品。


第十二讲电影的大众文化性

一、大众文化含义、特点;大众文化产生的背景与条件、中介或传播方式;量的特征(游戏冲动与大众的文化娱乐功能;电影具有假想性替代性满足的娱乐化功能);中国影视的大众文化潮流。

本节重点:大众文化娱乐性、消费性、商业性、通俗性、感性、流行性、轻浅(非深度);娱乐和游戏是人的一种天性需要;电影具有假想性替代性满足的娱乐化功能(《顽主》中的“三T公司”、《甲方乙方》中的“将军梦”、“不屈”梦)。

二、中国影视的大众文化;后现代“后假定”美学的兴起;张艺谋的大众文化倾向。

本节重点:中国影视的大众文化;张艺谋的大众文化倾向(张艺谋的创作历程大致分为4个大致阶段)。

三、冯小刚及其贺岁片特点;美国精神的电影。

本节重点:冯小刚及其贺岁片特点;理解美国精神在电影中的体现,如《骗中骗》、《独立日》。

四、中国电影美学传统:写意性或表现性;写意性或表现性:神/形,虚/实,抒情/叙事,表现/再现,主观性/客观性;王家卫及其作品特点。

本节重点:中国电影美学传统:写意性或表现性;王家卫电影的特点。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电影文化量的特征?

2.试分析张艺谋的大众文化倾向。

3.如何理解王家卫电影的“写意性”?

4.举例说明表现美国精神的电影。

5.试分析“冯氏贺岁”电影的特色。


第十三讲电影的民族文化性与世界文化性

导言:主要介绍新世纪中国国家形象问题的几幅画面;《满城尽带黄金甲》片段赏析,《建国大业》赏析等;文化折扣。

一、新世界中国国家形象问题的几幅画面;《满城尽带黄金甲》片段赏析,《建国大业》赏析等;文化折扣。

本节重点:新世界中国国家形象问题(《建国大业》、《集结号》《孔子》);《满城尽带黄金甲》片段赏析,《夜宴》中的“杀戮”片段。

思考题:

1.新世界中国国家形象问题在电影中的体现。

2.如何理解“文化折扣”?


第十四讲电影的美学风格与文化形态

一、讲述风格,“风格即人”(布封)(“文如其人”);作者电影;导演风格要素。

本节重点:作者电影的含义以及特点;导演风格要素。

二、低度风格性或作者性;四种风格的电影之纪实性电影美学;《小鞋子》赏析。

本节重点:第六代导演的新纪录运动;纪实性电影美学以及代表作品。

三、纪实性电影美学-新现实主义-伊朗新电影-中国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电影《小武》片段赏析。

本节重点:中国第四代导演,纪实的补课《邻居》;第五代导演:影像美学的崛起与纪实补课的中断,《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第六代导演、新纪录运动,《冬春的日子》、《悬恋》;《小武》赏析。

思考题:

1.试分析姜文电影的“作者化”风格。

2.你是怎么理解“作者电影”的?

3.第六代导演的新纪录运动。


第十五讲戏剧化电影美学

导言:主要介绍戏剧化电影美学:苏联蒙太奇学派-经典好莱坞电影-中国五六十年代电影-“样板戏”(类型电影、电影叙事中的几个原型性故事类型、有容乃大,兼备各种类型而集大成的《卡萨布兰卡》)。

本节重点:类型电影的分类;电影叙事中的几个原型性故事类型。

思考题:

1.电影(《超人》、《公民凯恩》中的原型故事类型是什么?该人物原型有什么特点?

2.类型电影的具体分类有哪些?


第十六讲现代主义电影美学

一、现代主义定义;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表现;现代主义的哲学基础、电影理论基础;现代主义的特征与追求。

本节重点:现代主义的定义;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表现;现代主义的特征与追求。

二、中国第五代导演:“伪现代主义”;第六代导演,真正意义上的个体性的现代主义

本节重点:深入分析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的特点与不同;熟悉《黄土地》、《孩子王》、《边走边唱》以及《苏州河》、《巫山云雨》。

三、现代主义电影赏析(《广岛之恋》片段赏析;《巫山云雨》和《野草莓》片段赏析)。

本节重点:《广岛之恋》的主题:反思战争、人类、历史等;《巫山云雨》是写实的《野草莓》片段赏析。

思考题:

1.深入分析现代主义的特征与追求。

2.试分析比较中国的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

3.分析耐人寻味的“一人两角”现象:


第十七讲后现代主义电影美学

导言:主要介绍后现代主义(1、美国:从对好莱坞的反叛开始2、英国:从绅士文化到嬉皮士文化3、其他:《误打盲撞》《疾走罗拉》、《暴雨将至》《碰撞》《盗信情缘》、《燕尾蝶》《捆着我绑着我》);影响所及;文化特征;艺术与美学特征;若干辩证评价:一定的青年文化性、边缘文化性、商业文化性、平民意识、平等自由理念和批判解构精神。

本节重点:后现代主义的定义;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与美学特征;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所及。

思考题:

1.分析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与美学特征。

2.思考《疾走罗拉》的“后现代”符号拚贴。